我的母亲四年前因乳腺癌进行了切除手术及放化疗,两年前因对侧及淋巴转移再度进行放化疗。今年国庆节前夕她突感极度不适:严重厌食并起坐困难,极度虚弱。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癌肝脏、骨骼转移:肝脏为弥漫性转移病情严重,且脊椎也有多处转移。入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第一次化疗中(小剂量紫杉醇)一度出现肝衰竭症状。是李慧平主任的仁爱和善意给了从山东来京的我们一家治疗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小剂量的紫杉醇化疗因肝衰竭被迫中止后,只有生物靶向药赫赛汀这一种主要治疗手段了,但这种治疗经济代价较高,性格刚烈的母亲拒绝采用这种治疗。李主任看出我们家属的心理压力大,在门诊紧张的诊疗工作间隙,她意味深长地说“钱花了还可以再挣,人没了可不能再有。以往多少病人家属因当初的犹豫而追悔莫及,愿意支付更大的代价哪怕让亲人再多活一天!”听了她的话我们没再犹豫,立即开始按照她精心确定的联合治疗方案定时服药、检查。李主任还设身处地的为我们外地到京求医的患者、家属著想,凭借治疗经验能够准确判断的就不让我们做过多的各种检查,使已经对冷漠习以为常的我们感受到高尚医德、善良人性的巨大暖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母亲的饮食从素粥咸菜到能12个肉馅水饺,行动从基本生活不能自理到能和父亲一道炒菜蒸馒头。对于这巨大的变化,连李主任都欣喜地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在分享我们的喜悦心情的同时,她还告诉我:“明年国产的生物靶向治疗药物就要出来了,到那时治疗成本会大幅度下降,疗效也有保证。”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治疗信心,增加了我母亲活下去的勇气。每次到门诊复诊的时候,看到她一刻不停的为一个接一个病人诊断病情,忙得没有喘息之机,令我为已经有如此学术成就和千余病例经验的她还在治疗一线悬壶济世而感慨良多。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让她少说一句话,尽量让她能干的硕士助手把治疗、检查方案、医嘱、预约都做好,再递给她签章。之前因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内科的床位过于紧张,需要治疗的国内各地患者太,而病危的母亲需要住院治疗,我曾去过附近的某某总医院相应科室,见到了在该医院病房走廊里大幅宣传板上隆重推介的该科主任、优秀专家。也许他的医术的确高超,但面对一介外地草根病患,他的态度离德艺双馨就显出差距了。